在房地产市场愈加分化的背景下,以70个大中城市为统计样本的房价数据,已不能反映整体市场的走势,甚至出现了明显背离。正视房价数据背后的楼市真相,形成对房地产行业发展前景更客观的预期,是包括房地产商和拟购房群体在内的社会各界都亟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价格信号是指导商品投资和消费的重要依据。当商品价格出现上涨或明确的上涨预期时,往往是追加投资的重要信号,反之亦然。房地产业的发展依托城镇化大背景,行业具有稳定而高昂的投资回报率,令很多社会资本趋之若鹜。与其他类型商品相比,房屋不仅有着消费功能,更具投资品属性。因此,房价变化已成为整个社会最敏感的神经。
综合国家统计局数据可发现,在最近48个月里(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新建住宅平均价格只有11个月出现环比下跌。在其余的37个月中,上述指标保持持平或增长,且涨幅远大于跌幅。其中,自2012年7月以来,上述指标已连续18个月保持上涨。房价的持续上涨虽令购房者怨声载道,但按照惯常的市场逻辑,也是追加投资的好时机。近期市场频繁出现的“地王”,不仅是高房价信号刺激的结果,也反过来对房价起到助推作用。
但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真的需要那么多投资吗?近年来,一些三四线城市因大规模推进房地产开发而导致房屋过剩,“空城”、“鬼城”、“公务员售楼”的案例不断见诸报端。对于这些为数不少的城市而言,真正需要的显然不是追加投资,而是促进消化库存。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我国房地产市场表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的吸引力大,房屋供应相对不足,房价上涨压力较大;广大三四线城市市场规模小,且产业支撑的缺乏导致人口聚集程度低,房屋消化困难,房价也陷入滞涨。
在这种情况下,以70个大中城市房价变化作为依据,并对市场行动做出判断,显然已不合时宜。
我国共有600多个城市,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城市,这些城市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人口基础各不相同,决定了其房地产市场形态也千差万别。当前纳入官方房价统计的70个大中城市,虽然覆盖了大部分省份,但就城市规模而言,已不具备反映整体市场形势的样本价值。这其中反映出的问题,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房地产市场是区域市场,总体的房价变化无法反映区域市场形势。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要真正了解市场,需结合区域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房地产投资、在建规模、供地情况等指标,对市场的供需形势做出判断。
对于未纳入房价统计的广大中小城市而言,单个城市的市场容量并不大,但其总体规模却相当可观。缺乏这个庞大市场的数据,无疑是统计中的一大缺陷。对此,作为完善房地产调控的重要基础体系,个人住房信息系统、不动产登记系统等的建设和联网必须加快,从而获取更为全面和准确的数据信息。
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扩大房价数据的样本范畴,将更多有代表性的中小城市房价变动情况纳入统计和发布范围,避免数据样本的片面性。
“行政化手段逐退、市场机制主导”是未来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大方向,但实现“市场主导”的前提,必须是信息的对称。房价作为房地产市场的重要信息,需要保持完整性和典型性,从而更为客观地反映市场现实。但与此同时,房价只是单一指标,只有透过房价表象,回归市场供需的基本面,才有助于对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
□相关链接
网友点评
舞道:不要拿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房价还将上涨来说事。房价真的开崩,一线城市也难幸免。
孙悟空大战妖精:“市场主导”的前提,是信息对称。但是,现实之中的所谓信息对称,是难以实现的。其原因,既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隐匿信息,也有合法地保护商业机密而实施的各种措施。所以,信息对称是幻想。由此,将希望寄托在幻想之中的“市场主导”,是必然造成市场失灵的。
平淡人生:何止是房价数据背离楼市真相啊。
浮云:日前,清华大学某客座教授在一次地产论坛上表示,评价一个城市发展水平主要看房价,房价越高的城市越好,越吸引人,房价越低的城市越不吸引人,越丢人。有的城市以悠久历史与文化古迹为荣,有的以科技创新能力为荣,也有的以城市和谐氛围为荣,但没听说有哪座城市以高房价为荣。反倒是因房价太高,而饱受市民诟病的城市不少。诚然,京沪穗等一线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二线城市,由于收入水平、外来人口数量等原因,房价相对较高,但这不代表房价越高的城市就越有吸引力。真正有吸引力的城市,应该是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治安良好,而房价也不能高到让人难以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