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 联系投稿 版权声明
  • 首页 明星 影视 音乐 综艺 演艺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 列表

    朝鲜上千妇女下乡 “炕头”演出广受欢迎

    Date:2014-03-01 22:07:26   来源:互联网   访问:
    上世纪60年代艺术团小分队下乡和龙艺术团的炕头演出广受欢迎朝鲜族特有的大炕头上密密麻麻地坐满了老人、妇女、孩子,过道里、窗台边、隔壁的玻璃窗后则站满了中青年男子,一块大幅标语做成的幕布横贯在炕梢,演
     

    上世纪60年代艺术团小分队下乡

    和龙艺术团的“炕头”演出广受欢迎

    朝鲜族特有的大炕头上密密麻麻地坐满了老人、妇女、孩子,过道里、窗台边、隔壁的玻璃窗后则站满了中青年男子,一块大幅标语做成的“幕布”横贯在炕梢,演员们就在这巴掌大的地方穿着袜子唱歌跳舞。当最受欢迎的“三老人”演员抖出了笑料,妇女和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当独唱演员开唱时,几个身着民族服装的老人纷纷起身伴舞,此时,歌声、笑声、叫好声、孩子的欢呼声连成一片,已分不出哪是台上哪是台下,谁是演员谁是观众……自1957年艺术团成立,这个艺术团坚持演出53年,演出行程达25万公里,演出万余场。

    早听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个“炕头艺术团”。不久前,我们在吉林省和龙市龙镇清湖村实地见识了这闻名已久的演出:筒子房的大炕头上密密麻麻地坐满了老人、妇女、孩子,过道里、窗台边、隔壁的玻璃窗后则站满了中青年男子,一块大幅标语做成的“幕布”横贯在炕梢,艺术团的演员们就在这巴掌大的地方穿着袜子唱歌跳舞。当最受欢迎的“三老人”(曲艺形式)演员抖出了笑料,妇女和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当独唱演员开唱时,几个身着民族服装的老人纷纷起身伴舞,此时,歌声、笑声、叫好声、孩子的欢呼声连成一片,已分不出哪是台上哪是台下,谁是演员谁是观众,场上演员的表演热情和朝鲜族大炕的炕头一样,火热得让人们早已忘记窗外的三九寒天。

    这就是和龙市艺术团的炕头演出。据介绍,这种送戏下乡的活动从1957年艺术团建立,至今已坚持了53年。53年来,无论人员如何更迭,体制如何转换,“百村百场”的演出宗旨一直没变。至今剧团演出累计行程达25万公里,演出达万余场,将艺术和文化的种子撒遍了和龙的每个角落。

    痴心送戏下乡50余载

    炕头演出是和龙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朝鲜族的风俗使然。和龙市原来叫“和龙峪”,“和龙”满语意为“山坳”,峪指“山谷”,都是形容当地多山的地理环境。这种群山环抱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当地人冬天在大炕上蜷居“猫冬”的习惯。为了改变闭塞山民的单调生活,艺术团曾尝试到各村委会巡回演出,但因冬季气候恶劣无法取暖,演出未能延续。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艺术团发现炕头竟是这里最受欢迎的“舞台”,于是演员们开始以小分队的形式下乡在炕头演出。

    炕头演出时演员与观众都在一个炕上,人挨人,人挤人,密度大的时候,点烟都划不着火。为了坚持这种心贴心的演出形式,剧团几十年里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在最艰难的三年困难时期,剧团成员自己打松子卖钱果腹,却从没有间断演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分队每次下乡演出还发扬老八路的作风,男的扫院子,女的为老乡顶水。1999年,艺术团赴外地演出时,演员洪美玉接到了父亲去世的噩耗,但仍强忍悲痛演完了喜剧小品。在去勇化乡的一次演出中,歌手崔顺福得了重感冒需打点滴,但开演时难却观众盛情,他最终上了台,一口气为观众唱了7首歌曲。

    炕头送戏不留死角,人多人少都要演。观众最少的一次是1979年冬天,艺术团到一个穷棒子沟演出,这个沟只有两户人家11口人,演员比观众还要多。艺术团的热心服务得到了老乡们亲人般的拥戴,也坚定了演员们扎根基层为父老服务的决心。1977年,和龙艺术团被文化部授予“全国乌兰牧骑式先进团”的光荣称号。

    “江水炖江鱼”成就民族艺术

    和龙市地处海兰江上游,古代渤海国曾在此建都中京显德府,千年古都流传下了唱演民族歌舞的传统,使之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艺术团坚持下乡几十年,这一方水土养育和奉献了一大批知名艺术家和脍炙人口的剧目。据统计,53年来,和龙团共创作演出了800多个剧目。1965年至1966年,由韩允浩作词、金风浩作曲、黄仁顺演唱的《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和《红太阳照边疆》唱遍大江南北;舞蹈方面先后有《积肥舞》《周总理到咱家》等一批获得省级、国家级大奖的节目;1972年,舞剧小品《老两口送饭》参加全国舞蹈选拔赛,以精湛的舞技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获得优秀奖,1976年受文化部特邀在北京怀仁堂演出。

    然而,更能体现艺术团对民族艺术贡献的还是“五老艺术”。“五老艺术”是“三老人”和“老两口对唱”,两种形式都诙谐风趣。“三老人”是朝鲜族传统的民族曲艺形式,它由三个老人角色融朝鲜族的曲艺才谈、小丑戏、幕间剧等形式而成。“老两口对唱”只有男女两个演员,采用手风琴和电子琴伴奏,通过一个简单情节融合歌曲、戏剧因素,表现新时代朝鲜族老年人的生活。由于炕头演出观众和演员面对面,演员可以随机把握噱头火候,而且多彩的农村生活也给创作提供了取用不竭的素材,“三老人”剧目《明太鱼事件》就是演员崔仲哲坐在农家炕头上聊天聊出来的。当地人把这种就地取材的做法叫“江水炖江鱼”,这样的剧目看后别有一番风味。

    如今,“三老人”的表演形式在艺术团已经传了5代,已培养了20几位传承人。“老两口演唱”则创作了《老两口逛北京》等众多剧目。2007年,“朝鲜三老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两口对唱”则入选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艺术团的乡村歌手们在游吟的同时,成为了民族文化的守护者。

    亦团亦馆送戏送文化

    1993年和龙撤县设市,改文工团为艺术团;2000年根据剧团改制精神和边疆少数民族的特殊情况,又与和龙市文化馆合并。体制的改变要求艺术团同时行使文艺演出和文化馆辅导的职能,既要送戏还要送文化。

    收编老年协会是实行“送戏兼送文化”的一个重要战略。朝鲜族古来有尊老传统,部分文艺爱好者组成的老人协会成为了组织休闲娱乐活动的特殊群体。鉴于老年协会的桥梁作用,馆团合并后的艺术团把老年协会培养为合作伙伴,把各地的老年协会发展为基础团队,让他们召集、组织观众,并和艺术团同台演出。老年协会既是艺术团最重要的“粉丝”,也是不拿薪水的业余演员和群文辅导员。通过他们的宣传作用,和龙地区的群众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馆团合并后,因为专业演员参与了辅导和示范,群文工作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2000年5月,和龙艺术团舞蹈队代表200万朝鲜族参加了在昆明举办的“全国首届服装服饰博览会”,获得“最佳表演奖”;次年赴湖北荆州参加了国际龙舟节开幕式演出,向世界展示了朝鲜族歌舞的风采。一系列成果使和龙艺术团名扬各地,2001年,延吉艺术学校主动和艺术团联合办学,成立延吉艺术学校和龙分校,8年来培养了300多名舞蹈人才,产业化尝试初战告捷。馆团合并为边疆经济欠发达地区剧团改制走出了一条互补的新路,既为剧团保留了优秀骨干,延续了艺术薪火,又提高了群文辅导的层次和质量,还节省了政府投入资金,一举三得。


    首页 | 明星 | 影视 | 音乐 | 综艺 | 演艺 | 热点 | 联系投稿 | 版权声明
  • Copyright @ 2010-2014 http://www.xdyl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冀ICP备08108040号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